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千秋心缘

查看: 6845|回复: 19

聊作

[复制链接]

190

主题

462

帖子

622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威望
1185
金钱
2243
贡献
1127
发表于 2016-10-14 19: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小 于 2016-10-21 08:33 编辑

   聊作

你表忠诚作曳裾,我耕豆粟佐清蔬。
晚年宁效茅居美,早岁时闻婆笑苏。
已惯周游湖泽湿,能详屡颂赋诗虚。
开门力乏迎朋友,又怕来人少缺初。


本诗是用上平六鱼韵,“苏”是邻韵七虞韵。毛主席《长征》诗就用邻韵。你敢说毛也错了?

1871

主题

6773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246
金钱
73296
贡献
18878
发表于 2016-10-14 21: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见老师作品,欣赏!不过,真的很费揣摸。

下面是老师疏忽的地方,“苏”字用韵错误。“周游已惯湖泽湿,”失粘。

1871

主题

6773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246
金钱
73296
贡献
18878
发表于 2016-10-14 21: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晚年宁效茅居亮”有病语。或者又中诗无达祜了。

190

主题

462

帖子

622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威望
1185
金钱
2243
贡献
112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08: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小 于 2016-10-16 08:48 编辑

美是杜老名字

190

主题

462

帖子

622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威望
1185
金钱
2243
贡献
112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08: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小 于 2016-10-15 08:22 编辑

苏东坡妻老偷笑苏“迂”。

1026

主题

104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威望
4517
金钱
4364
贡献
4215
发表于 2016-10-15 10: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不作(注)?

1871

主题

6773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246
金钱
73296
贡献
18878
发表于 2016-10-15 11: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搬名人来说事,是老师的习惯,这样就高高在上了,我听过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圣人都有错”的。

1871

主题

6773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246
金钱
73296
贡献
18878
发表于 2016-10-15 11: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以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
   
这一时期出现了“轳卢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未被正格接纳,将其称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


1871

主题

6773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246
金钱
73296
贡献
18878
发表于 2016-10-15 11: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他1977年出版的名著《诗词格律》一书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上海某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邻韵通押的工具书。

1871

主题

6773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246
金钱
73296
贡献
18878
发表于 2016-10-15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争议
王力教授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

》中,则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1]  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成合理解放诗韵的。其实,邻韵通押在前人诗中也并非难找,在清人袁枚《随园诗话》

中,就指出刘长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等作品中邻韵通押的韵脚,并"唐人不以为嫌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 桂ICP备14002192号 )

千秋心缘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5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