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千秋心缘

查看: 581|回复: 1

转:什么是《比兴》

[复制链接]

1842

主题

6744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092
金钱
70366
贡献
18724
发表于 2023-5-17 09: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诗歌表现艺术的传统观念。最早源于汉儒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毛诗序》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是一种直白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是“起兴”,就是“托事于物”。东汉经学家郑玄将“比兴”和《诗经》的“美刺”联系起来,认为诗人为了避免直言(赋)带来的麻烦,便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国君时政的讽刺或赞美,这就是“比兴”:“比”为讽谕,“兴”为美喻。这也许是一种曲解,但却给后代读者以这样的启示:《诗经》的字面下隐含着微妙之义。这就是所谓“寄托”或“寄兴”。如《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并非情人相思,而是大臣思念国君。《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并非企慕意中人,而是贤人可望而不可即。事实上,古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读出《诗经》的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按照“比兴”观念,《诗经》中的“男女之诗”是一种隐喻或象征,寄托着诗人的“君臣之思”或对时政的讽刺与赞美。       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是一种象征,就是《九歌》中的人神眷恋,也曾被古代学者解释为“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这种“比兴”或“寄托”后来就成为诗歌批评的一种标准,诗须有“比兴”或“寄托”,才算得上“正声”。
      如清代学者陈沆就曾以发明“比兴”的方式来阐释汉魏乐府的“思想性”,《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一首被今人视为“山盟海誓”的情歌,竟被他读成了“忠臣被谗自誓之词”。与陈沆同代的词学家张惠言主张提高词的地位,其根据就是词和诗一样有“比兴”和“寄托”,他提出要“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重铸温、韦、周、辛之面目”,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派”词人,被张惠言一重新解释,就成了以“香草美人”来抒发君臣之情的屈原了。
      简而言之,“比兴”作为《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经过儒家的扩展,便成为衡量诗歌的一种尺度,好诗必有“寄托”,有“寄托”才是好诗。这所谓“寄托”就是以“比兴”来表达的“志”。

                                                                                                                              千秋整编


1842

主题

6744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092
金钱
70366
贡献
18724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09: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兴 - 释义

比,譬喻,以彼物比此物,有象徵的效果。兴,寄托,为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有暗示的效果。比、兴为诗经六义中的两类,古代儒者认为这两种手法便于描写和反映现实,并适合于表现社会政治内容。
拼音
bǐ xīng
例句
诗词常用比兴手法,艺术形象比较集中、单一,表现的内容比较直接朴实,但也有多段体的分节歌式的叙事诗。


比兴,读音为bǐ xīng
[2]
,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 桂ICP备14002192号 )

千秋心缘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5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