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千秋心缘

查看: 10425|回复: 6

唐诗中的“三平尾”现象

[复制链接]

1839

主题

6741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080
金钱
70119
贡献
18712
发表于 2020-11-19 12: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诗中的“三平尾”现象
2010.1.18
马昌凤君在科网人文社科版发了“平仄两读的常用字表”一帖,这对于判断古代诗歌(近体格律诗)中的一些异读字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受到网友的欢迎。有网友在留言中提到“三平尾”的问题,举李商隐的“一弦一柱思华年”为例,对其中的“思”应该读作平声还是仄声提出疑问,从句法上讲,“似乎应该是动词。但如此一来就成了‘三平尾’,”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格律诗)区别于古体诗的主要特征。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要平仄错落,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是困难的,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在一句中的偶数字上要严格按照平仄的要求,而对奇数字的要求则可灵活。由于格律诗一般都是在双句押韵,所以“三平尾”都是出现在压韵的句子末尾。“三平尾”与“孤平”被认为是诗家“大忌”,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
但是我们检查一下唐代的格律诗,往往会发现一些犯忌的句子。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占1%左右,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占0.2%左右。应该说至少在唐代“三平尾”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李商隐的诗句外,像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也都有“三平尾”的现象。现举几例: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李白)
渥洼汗血种,天上麒麟儿。(杜甫)
昨日施僧裙带上,断肠犹系琵琶弦。(韦庄)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
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白居易)
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白居易)
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杜牧)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些“三平尾”现象多半与词组有关。归纳起来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是双音节词,如“麒麟”、“琵琶”;第二类为专有名词,如“阿怜”、“施家”、“秦川”;第三类为固定搭配词组,如“春风”、“江东”、“长风”、“林塘”。这些词组本身都是平声字,如果出现在韵前(格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自然就形成了“三平尾”。但是李白的这两句却是另一种情况。固定词组的第二个字是韵脚,只要将词组前面的动词调整一下(如把“游”改作“走”,把“无”改作“少”),“三平尾”还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李白却没有这样做,不仅保持了“三平尾”,而且第一句和第三句各有“孤平”,并且第二句与第一句“失对”、第四句与第三句也“失对”,在短短四句诗里竟集中了这么多的不合格律的现象,令人怀疑这是李白故意所为。李白就是李白,就是要干一些“出格”的事。
现在再来讨论一下李商隐的这句“一弦一柱思华年”中“思”子到底该怎么读。我查了一下,发现李商隐的七律中还有两个一样的例子:
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李商隐)
如果这算“三平尾”,“思”字作动词应为平声,那么他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中的“思”字作为名词应该读为仄声,但是这明显与前后两个“寸”在平仄上不协调。李商隐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这样的错误。我的解释是,他把“思”字看做可平可仄的多音字来处理,而不考虑它的词性,所以在李商隐的眼睛里,这既不算“三平尾”,也不是“拗句”,而是标准的律句。

1839

主题

6741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080
金钱
70119
贡献
187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2: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用,但要慎用。下边是关于三平尾的说法,也可通用于三仄尾。三平尾并无特别美感,是否用它,全看是否切合诗境。至于有人特意用三平尾而“追求高古格调”,这个属个人偏好,就不好说了。古体诗在音调搭配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则,所以出现几率较高。便在格律诗中,三平尾亦非禁忌,只是韵句尾部连着三个平,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很好安排音调搭配,所以出现几率较低,但决非没有,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崔颢等著名诗人,都有这类近体诗作。也就是说,应该慎用,但并非不能用,后人(尤其是当代人)把它直接当成禁忌,这是显然不妥的。其实“三平尾”或“孤平”等禁忌说法,一直没有定论,只是到了当代才有大兴之势,也是比较奇怪的事。另外,若在古代应试场合中,会有严格的规定,说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些人试场外的正常作诗习惯,这是另一回事。其实,三平尾概念的提炼总结,还是清朝王士祯所为,他当时提这个概念的用意并非支持将它当禁忌,倒是用来讽刺提倡“三平尾”等禁忌规则的人的。

1839

主题

6741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080
金钱
70119
贡献
187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2: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格律诗可否用“三仄尾”和“三平尾”

关于三仄尾

所谓三仄尾,是指五言律诗中“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仄仄仄)。有人认为,按一三五不论的规则,三仄尾是合律的,或是可以变格的,有人则认为三仄尾不合律,不合律则杜绝运用。认为合律或可变格的观点简介如下:

1、在唐诗中,唐人并不避讳“三仄尾”,如王湾“潮平两岸阔”中的“两岸阔”是三仄,岑参“晴开万井树”中的“万井树”也是三仄。

2、唐以后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三仄尾“平平仄仄仄”是可拗救的。其法有二:

一是“平平平仄仄”中若第三字用仄,则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而不宜可平可仄。如上例“潮平两岸阔”中的“潮”字。

二是“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四两字平仄可对调,变为“平平仄平仄”。 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第七句“无为在歧路”中,“在歧路”变为“仄平仄”,须注意的是,对调后本句的第一字不再是不拘平仄,而必须用平,如本句中的第一字“无”。

关于三平尾

所谓“三平尾”,即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后三字可否为“平平平”即“三平调”?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约占1%;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约占0.2%,这说明古人是很避讳“三平尾”的,最好不用!

我个人的看法:

对于三仄尾,初学者最好先学律诗正格,不宜先学拗律。实在无法规避,可用上面两法拗救,不算出格。

对于三平尾,则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但如果有绝好佳句且不影响吟咏时,偶而为之也未尝不可,如崔颢“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空悠悠”三字。因为毕竟诗“是以内容为主的”,不能因律害意。


分享:

1839

主题

6741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080
金钱
70119
贡献
187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2: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纠正bai一点,“三平尾”和“三仄尾”不能认为是写诗词歌对联的一种手法,古人在律诗中尽力回避使用到“三平尾”和“三仄尾”,因为“三平尾”和“三仄尾”不合律影响吟咏。而古体诗不讲究“平仄”所以可以用。现代《联律通则》规定“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是符合格律的规则和历史习惯,具体原因如下:

1.写诗作对讲究押韵和平仄,律诗平仄的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联平仄规则为“两两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在古代流传至今的律诗和对联中,大部分都是严格遵循平仄规则的,但也偶尔有一些“三平尾”和“三仄尾”出现。数据调查统计显示,古人对“三仄尾”是有意回避但不禁忌,对“三平尾”是刻意禁忌尽量回避的。

2.现代诗坛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有争议。“三仄尾”又叫做“下三仄”、“三仄脚”。文人们对是否应该把“三仄尾”列为禁忌仍在讨论当中,《联律通则》在最初发布的版本中规定“三仄尾”和“三平尾”都必须避免,引起部分文人学者的声讨,才又修订成“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放宽了对“三仄尾”的限制。

3.现代人和古人一致认为“三平尾”是格律病症,应当禁用。“三平尾”也称“下三平”、“三平脚”。对“三平尾”的禁忌是众所周知的,大家都认同“三平尾”属于格律的病体结构,在写作中恪守规则,尽力回避。

1839

主题

6741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080
金钱
70119
贡献
187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3: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诗人从来没有避忌三平尾,往往会以音害义。三平尾可能是从明清时期就有了禁忌,我们在今天遇到的读音实例如;妈妈;爸爸;哥哥;姐姐等等,如;妈妈;从实际音调上来读,很不好听,人们就知道要把‘妈妈’二字读音分出高低的声调来读。毛泽东的名字是三平音,无论在电影中,课文中,人们读到毛泽东名字的时候,就要把毛字的声调升高起来。应该听得是拼音的第三声调,仄韵。
    例如;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春风寒’乃三平尾,古人读到三平尾的诗句时,必须把‘春’字的声调升为仄声来读的,故古人强制实行这个了这个范例,凡任何字遇上三平尾时,暂时读仄声就可以了。因为按照诗律填诗,平仄高低分配,也很难出现三平尾的,偶尔出现了,就如上说的读法解决。可是;这个方法不知道为什么失传,让今人糊里糊涂,乱搞得诗家啧啧怨叹。如果这个方法在今天的诗人普及应用,就成定律。由此可见,今人限制三平尾比古人还要呆板得多~

1839

主题

6741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080
金钱
70119
贡献
187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3: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自唐代王维的《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中。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本联上句失粘)
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仄仄平中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本联上句失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中平仄中平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给你斟酒愿你喝完能自我宽慰,人心反复无常,如同起伏不定的波涛。
朋友即便相携到白首还要按剑提防,要是你盼望先富贵的人来提拔你、帮助你,只不过惹得专他一番耻笑罢了。
草色青青,已经全被细雨打湿,花枝欲展却遇春风正寒。
世事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多多进食,保重身体。

注释
裴迪:唐代诗人。字、号均不详,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好友。
自宽:自我宽慰。《列子·天瑞》:“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人情:人心。翻覆:谓反覆无常;变化不定。
相知:互相知心的朋友。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表示提防。
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经:一作“轻”。
花枝:开有花的枝条。
世事:世务,世上的事。何足问:不值得一顾。何足,犹言哪里值得。
高卧:安卧;悠闲地躺着。指隐居不仕。
加餐:慰劝之辞。谓多进饮食,保重身体。

1839

主题

6741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19080
金钱
70119
贡献
187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3: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 桂ICP备14002192号 )

千秋心缘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5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