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 发表于 2016-10-17 14:50:29

2016年120期:马踏飞燕、班门弄斧、望子成龙


【成语】 马踏飞燕
【拼音】 mǎ tā fēi yàn
【解释】 马踏飞燕:中国旅游标志,有多义项历史文物。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
【出处】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雷台汉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   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
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马踏飞燕故事】 寓意及时代精神。(文章来自百度)【千秋整编】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于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见附图)。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 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 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 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年初,为了加强我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便是这其中的一件。
   
修复的故事:
    其实,这件名扬中外的青铜工艺珍品,出土时可不是这样。它被送到故宫博物院修复时,腹内铸造时的泥子早已掏出。因为把 泥子掏出来后,它才可以站立,这充分显示了古人的聪明智慧。铜奔马已残缺不全:马的颈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数个,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掉下,奔马的三个马蹄心空着,等等。面对伤残的马踏飞燕,故宫博物院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对其认真查看后,对这样的奇特造型,一边称赞古人的大胆设计、精美工艺,一边决心一定要把其修好。
    修复时,将马头和尾巴掉下的鬃毛清洗后茬口见新,用锡焊方法连接焊结实。把马上的残缺洞孔清理干净后,用铜和锡焊补严实;把缝隙填补好,磨平。有的纹饰修复时对不上了,使用刻刀和小錾子修饰通顺。修补后,用传统的作旧方法,作出地子和锈。修复的作旧处,做的与原物上的其他地子和锈完全一致,没有一点修复的痕迹,更不失当初的风格。后来,赵老看到马的3个马蹄心空着,这样展出太不雅观了,凭着多年的修复经验,就用胶调合土,对上些章丹红,好似铸模泥土一样填满,经修饰后与原件的铸模泥子一样了。这件铜马踏飞燕经过赵老的精心修复后,在参加全国出土文物展览时,获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评。


    名称来历杂说 :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高34.5厘米,作疾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
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
    但是,对于其名称长期以来却有着较大的争议,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
“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关于“马踏飞燕”的名称,长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铜奔马”说。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
    二、“马踏飞燕”说。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据说1971年9月, 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
   三、“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四、“飞燕骝”说——为铜奔马正名。前面几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一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最近有资深学者提出“飞燕骝”这个名字,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堪称迄今为止“马踏飞燕”这座著名的青铜雕最贴切的名字。武威铜马足下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五、“天马”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 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
,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六、“马神——天驷”说。与前几种说法一样,“天马”说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汗血马及与此 有关的宫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 宗室女子,或令大军征战,才求得汗血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 德。因此,无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东汉墓主张姓将军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这具铜马俑是“马神——天驷”。“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 ”,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自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武威汉墓主人张姓将军生前率骑戍边,供奉马神,死后殉葬铜制马神,当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解释,就墓主人的官职 和职业特征来说,都是合理的,“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应该说,以上五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得通,但迄今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然而,不管最 终采用哪个名称,这具铜马俑终将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相信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马踏飞燕”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
【成语】 班门弄斧
【拼音】 bān mén nòng fǔ
【解释】 班门:木匠家的门前。弄斧: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或高手面前卖弄本领。形容:争强好胜、不自量力的人。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例句】1、 “兄弟对着哥哥根前,怎敢提笔?正是弄斧班门,徒遗笑耳。”元 关汉卿 《金线池》楔。
2、“操斧弄 班门,遭刑泪空滴。” 明 沉采 《千金记·囊沙》。
3、在我们站,诗词功底最差的是我,所以很少发主题,也不敢妄评他人的文章,更不敢在老师面前卖文章了,免
得别人说我班门弄斧。
【近义】 布鼓雷门
【反义】
【歇后语】老师面前卖文章——班门弄斧
          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
【典故原文】(来自百度百科)
    采石江头,李太白墓在焉(那里)。往来诗人,题咏殆(dài,几乎)遍。有客书一绝云:“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
写两行,鲁班门前掉(摆弄)大斧。”亦确论也。 在采石江头.李太白的陵墓在那里。来来往往的诗人在那里,写诗吟诗的几乎到处都是。其中,有过客写了一首绝句道:“采石江边一个坟墩头,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这)也是确切的评论啊。 典故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班门弄斧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译文】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 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 月,清澈透明,竟探
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2015年03期解释过,编号:(13午)

—————————
【成语】望子成龙
【拼音】 wàng zǐ chéng lóng
【解释】望:盼望。子:子女、孩子。成:变成、成为。龙: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中国封建社会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比喻高贵杰出人物。全句形容:盼望儿子能成为出类拔萃的显耀人物。
【出处】 清朝文康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36回“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
【例句】 望子成龙是希望子女都能成为高贵的人物,在等级观念淡化的现代社会,即可理解为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意思和当今家长的言谈和学生作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出人头地”和“人上人”也是有区别的。
【典故】 传说的主人公有曰解缙,又曰丘逢甲,说法众多,终是一个传说,无可考证。
       一个员外多年无子,后来焚香求观音菩萨,四十岁这年,夫人终于有喜了。十月怀胎,弄璋报喜,全家上下喜庆万分。俗话说:小毛毛,七坐八爬九个月扎牙。这个毛毛呢,十个月就会走路说话,家人喜出望外,员外更是百倍疼爱,悉心教养。小儿长到三四岁,诗词文章,鲤对应答,不在话下。为父的员外再没得可教他的了,于是就送他去赶考。因为他太小了,跨不了考堂的高门槛,于是员外将他骑在自己的肩上:骑肩入堂。当考官点名问考,见一人抗着个小儿进来,很是奇怪,便发问:堂下负子入考者为何人?只听小儿答道:负者不考,考者不负,礼虽不恭,情由可原,望大人见凉。说完一拱手。考官见之打了一惊!道:

于是道:不孝儿骑父为马
童儿对:慈悲父望子成龙
考官又道:鹦鹉能言难似凤
童儿接道:蜘蛛虽巧不如蚕
考官冷笑:小孩子满口乳臭
儿童回敬:大老人一脸花椒
考官道:草萤有光终非火
神童道:荷露虽圆岂是珠
考官心喜:眼中人为面前人
神童心欢:水底月是天上月
这眼中人就是看中之意,这水底月便是为官清明之喻。最后,神童中了状元。果然是:有负父望者岂敢考?敢考者不负父望!
【近义】 望女成凤
【反义】
【千秋整编】
2009年44期、2010年102期解释过,编号分别是(05酉41戍)
首发:千秋心缘网站:http://www.qqxy99.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年120期:马踏飞燕、班门弄斧、望子成龙